|
|
|
新闻详细信息 |
|
|
|
|
丹青梦蝶 时间:2012-6-13 15:48:50 点击次数:9560 |
——读李辉兄作品
王来文
作为上世纪60年代国画家的优秀代表,李辉兄一方面有着跟传统分割不断的艺术血脉,另一方面更有着自己对当下风物人情的独特体验与感悟。南方文士多俊逸文雅,所以观李辉兄之画,果然见其挥豪点染,淋漓酣畅,潇洒之气自不必说,而难能可贵之处更在于拿捏有度,酣畅而不简率,潇洒而不恣肆。
李辉兄之画,氤氳幻化,色墨相和,满幅灵动,在似与不似之间构造起一个艺术的梦境,眼之所未到,心早已向矣。绘画是诉诸感性视觉形象的艺术形式,但在这种艺术形式中,往往是景与情、心与物、意与象对立而存在,或物胜心而流于呆板,或心胜物而囿于个人主义,而李辉兄却能把心与物“氤氳”成一团和气,心物相和,物非客观,再现超越,一意幻化为本真之心,于是笔墨便有了蓬勃的生命力。清代恽南田说:“笔墨本无情,不要使运笔者无情。作画在摄情,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。”优秀的艺术家应要使笔下的笔墨活起来,运笔者有情才可使鉴画者生情。在这个过程中,艺术家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去取舍自己笔下的物象。中国画表现的是人的主体精神,是意象的写意、写心、写情。李辉兄笔下的荷塘、荷花、水鸟,不是完全的写实,却让人们分明地感觉到它们生命的律动。
李辉兄作品在形式语言上有自己的追求,其有一特点即“满”,山水画如此,花鸟画亦如此。山水画是满眼的葱茏茂密、山体云雾,不留边留角。花鸟画中,即使小小的扇面也是满满当当,密不通风。在处理虚与实的关系上,李辉兄反其道而行,在自己的画纸上挥洒着满满的热情,看似是背弃了传统的“去其繁章,采其大要”的虚化美学,其实不然,这本是表现了既继承传统而又整合了传统的真谛。艺术探索讲究的是个性,是传承中出新,李辉兄的画密而不繁,实而不窒,没有“密则不风韵”和“实则无神”的弊病,反而彰显出一种勃勃的生机。李辉兄的画不是没有虚,而是蕴虚于画内,虚实相生,相融为一体。他没有像名家宋马远、夏圭似的留下大片的白以彰显虚,而是采用了一种更为巧妙的表达方式去传其神。
纵观李辉兄的墨品,往往以“满”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生命的赞歌,喜画雨过的荷塘,带雨的荷叶和雨后的闽山闽水。这雨后的荷叶、荷花、闽山闽水氤氳在一起的点点墨痕即是他画中的虚。李辉兄画中参差不齐的水墨晕痕,看似不经意,实则匠心独运。这种晕痕配合画面而来,或纯为水墨晕染,或为色墨晕染,既是一种肌理质感,又成为点缀实处之虚,别有一番风味韵致。
李辉兄画荷花时常常取荷塘一角,红荷盛开,荷叶正仰,欹斜有致,新荷残叶相映成趣,水草漂动,塘水清澈,展示出一派盛夏蓬勃的景象。几茎新荷从水中冲泥而出,彼此错落有致,偃仰多姿,有的尽情绽放,倾吐花蕊;有的含苞欲放,娇滴羞涩;有的初露湖面,清新润泽。它们驱开晓雾,摇曳裾裙,舒展四肢,放开胸怀,尽情呼吸新夏的空气,享受阳光的沐浴,迎接雨露的滋润,竟相展示着青春的活力和美丽的姿容。那白里透红的颜在暗绿色的叶片的簇拥下更显出润泽与光彩。
艺术对于人的目的在于让它再现外物世界并寻回自我,但是丹青浮名,李辉兄则以梦蝶视之,故能不受肉眼相看,是为禅心不老。
王来文: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,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
|
|
|
|
|
|